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1月23日晚,“大戲看北京”2025展演季重磅啟幕“第二現場”單元,首場直播以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掀起文化熱潮。這場由北京演藝集團制作、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傾力呈現的演出,以北京長安大戲院為主陣地,通過4K超高清直播技術聯動天津中國大戲院、河北懷來新影聯電影城、北京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等三地場館,為觀眾帶來一場“三地同頻 線下共情”的文化盛宴,在跨域同步的藝術盛宴中實現情感共振。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劇照。
科技賦能,戲韻新生,打破舞臺邊界
作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鄉親們的回信精神的主旋律力作,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以王秀蘭為代表的密云十姐妹戰天斗地的故事為藍本,運用跨時空的敘事手法,將“修水庫”的熱血歲月與“守水庫”的責任傳承緊密相連。自首演以來,該劇歷經近60場打磨,巡演足跡遍布全國多地,收獲“親切震撼、直抵人心”的廣泛贊譽。此次演出由“梅花獎”得主王洪玲、王英會領銜,兩位藝術家不僅以醇厚唱腔延續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聲腔特質,更通過細膩傳神的表演,搭配現代敘事節奏與舞美設計,讓這一段厚重的歷史成為當代觀眾可感可觸的精神共鳴。
此次“第二現場”演出,讓這個60多年前的動人故事打破劇場空間限制,借助4K超高清直播技術,不僅完整保留了舞臺表演的細節與韻味,更通過多機位切換、特寫鏡頭捕捉等手段,近距離呈現舞臺上人物的表情、動作等細節,將演員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聲唱腔都清晰傳遞,讓觀眾在三地場館中同步感受到演員精湛技藝所釋放出的情感張力,沉浸式感受河北梆子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運用跨時空的敘事手法,將“修水庫”的熱血歲月與“守水庫”的責任傳承緊密相連。
這種“文化+科技”的創新觀演模式,既保留了戲曲“現場性”的核心魅力,又通過技術手段放大了藝術感染力,使密云水庫建設者們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當大屏幕中密云水庫的壯闊景象與演員們鏗鏘的梆子聲交織時,三地觀眾不約而同爆發出熱烈掌聲。
三地聯動,情感共鳴,深化文化協同
河北梆子的根脈深植于京津冀大地,三地觀眾對這一劇種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與鄉土情感。此次“第二現場”的選址頗具匠心,覆蓋北京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天津中國大戲院、河北懷來新影聯電影城,均擁有深厚的戲曲受眾基礎,此外,密云水庫作為京津冀共同的記憶符號,進一步強化了三地觀眾的情感聯結。
回溯歷史,1960年,來自京津冀的20余萬建設者共同奮戰,實現了密云水庫“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壯舉。2024年,《密云十姐妹》在京津冀巡演期間,以真實感人的敘事引發熱烈反響。此次三地同步觀演,觀眾在同一刻為同一段唱腔喝彩、為同一幕情節動容,不僅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共享,更完成了一次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情感共振,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模式創新,藝術無界,拓展觀演新體驗
“穆桂英在這塊大地上擺過戰場,我們在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為宋朝大破天門陣,我們為人民降伏老龍王?!睆拈L安大戲院的聚光燈下,到津冀劇院的銀幕大屏前,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用科技打通地域的阻隔,用鄉音凝聚共同的情感,用創新的筆觸為古老的梆子戲注入時代活力。
《密云十姐妹》用創新的筆觸為古老的梆子戲注入時代活力。
首都文化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董寧在采訪時表示,“我們始終堅信,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科技正是激活這份生命力的關鍵引擎。此次《密云十姐妹》通過‘第二現場’實現三地同步演出,不僅是傳統戲曲在當代語境中的一次精彩轉化,也是‘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有力實踐,更是推動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創新探索。未來,演藝集團將繼續依托首文科集團平臺優勢,深耕‘文化+科技’融合路徑,積極引入前沿技術、拓展創新模式,讓傳統藝術走出劇場、走進生活,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次“大戲看北京”2025展演季“第二現場”的成功探索,為舞臺藝術的現代化傳播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不僅讓文化資源“沉下去”,豐富了各個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讓觀眾的幸福感“提上來”,在家門口便能享受到高品位的藝術佳作,讓“藝術無界,山河共此聲”,更加深了文化惠民的深層意義。
“大戲看北京”2025展演季正在火熱進行中,還有更多“第二現場”精彩劇目輪番登場,多元融合的藝術體驗和貼心的惠民舉措,持續為本屆展演季注入全新動能。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楊利
最新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